“人文行记”与“在地观察”是年度行知图书的两个主要分类江苏期货配资,前者令人直接联想到旅行、考古等学科或相关类别;后者可以跟社会学、人类学、纪实写作等挂钩。
1929年,林徽因生下女儿,硕大的肚子还没缩回去,梁思成就拿起相机开始拍照。1932年,林徽因又生下儿子梁从诫,肚子更大,身上浮肿,梁思成又拿起了相机。
1917年,梁启超任职北洋政府财政总长,而林长民则是司法总长,两位父亲都在为这个国家的宪政运动努力奋斗。
15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拜访梁家。年轻的梁思成原本以为会见到一位传统的大家闺秀,但眼前这位梳着两条小辫子,眼神明亮的少女彻底打破了他的想象。
这场会面虽然简短,却在两个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。林徽因身上独特的气质,不仅仅来自于她的家教,更源于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艺术的追求。
1920年,林长民因支持五四运动被革职,带着林徽因远赴欧洲。这次长达数年的游历,让年轻的林徽因开阔了视野,掌握了流利的英语,也接触到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。
1924年,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重逢。这一次,他们共同选择了建筑系,开始了朝夕相处的求学生活。两个人在图书馆里研究古希腊建筑,在工作室里讨论设计方案,默契渐渐加深。
留美期间,他们不仅钻研西方建筑,更开始关注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。梁思成常常与林徽因分享他对中国古建筑的见解,而林徽因则用她独特的艺术视角为这些讨论增添别样的色彩。
1928年的春天,他们在美国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。这场婚礼没有太多的仪式感,但却代表着两个建筑爱好者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。
新婚后,他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。白天,他们在教室里认真听课;晚上,他们在宿舍里绘制图纸、讨论建筑。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,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。
回国前,两人就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方向。他们要把在美国学到的先进建筑理念带回中国,同时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,为中国建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1928年,这对年轻的建筑师夫妇踏上了归国的轮船。
1929年,林徽因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,一个可爱的女儿。梁思成没有像其他丈夫一样,只记录下孩子的成长瞬间,而是执着地用相机记录着妻子产后的每一个状态。
刚生完孩子的林徽因,身材走样,肚子还没有完全恢复。但在梁思成的镜头里,这些都成了最珍贵的画面,他记录下了妻子哺乳时慈爱的神情,也留下了她抱着孩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温馨时刻。
这对年轻的夫妇并没有因为有了孩子就停下脚步。在女儿出生后不久,他们就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的实地考察工作。林徽因虽然带着尚未完全恢复的身体,却依然跟随丈夫走遍大江南北。
在测绘古建筑的过程中,梁思成的相机不仅记录下了一座座历史建筑,还经常偷偷记录下妻子工作的身影。照片中的林徽因,或是正在认真测量木构件的尺寸,或是专注地绘制建筑构造图。
1932年,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梁从诫出生了。这一次的产后反应比第一胎更加明显,林徽因的身体出现了浮肿。梁思成却依然坚持用相机记录着这些时刻。
在一张拍摄于1932年夏天的照片中,林徽因穿着宽松的长衫,身材臃肿,但正在专注地看一本建筑书籍。这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她作为母亲和建筑师的双重身份。
梁思成始终认为,妻子最美的样子不是盛装打扮时的优雅,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状态。他的相机记录下了林徽因在建筑工地上指导施工的样子,也记录下了她在家中照顾孩子的瞬间。
这些照片里的林徽因,往往头发凌乱,衣着随意,但却展现出最真实的生命力。每一张照片都诉说着一个故事,记录着这对建筑师夫妇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常。
他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清华园的改造。在这个项目中,林徽因负责设计,梁思成负责施工,两人密切配合,将清华园打造成了一个既保留中国传统特色,又融入现代元素的建筑典范。
1930年代,他们开始了对故宫建筑群的测绘工作。在这项艰巨的工作中,林徽因常常需要爬上高大的建筑,仔细记录每一个建筑构件的尺寸和特征。
即便身体并不强健,林徽因依然坚持参与每一次实地考察。梁思成总是默默地在一旁保护着妻子,同时也不忘用相机记录下她工作时专注的样子。
林徽因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,在文学创作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。她创作的诗歌和散文,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林徽因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差。但她依然坚持与丈夫一起工作,继续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力量。
1955年,林徽因因病离世。在她的墓碑上,简单地刻着"这里长眠着林徽因,她是建筑师、诗人和母亲"这样的文字。
梁思成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建筑研究和教育工作中。他整理和保存了与林徽因共同完成的研究资料,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后人研究中国建筑史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他们对中国建筑的贡献远不止于此。他们合著的《中国建筑史》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经典著作江苏期货配资,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