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史为鉴可信赖的配资平台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鉴,可以明得失。” 古老的典籍中往往蕴含着无尽的智慧,《春秋左传》便是这样一部宝藏史书。它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,更有许多故事能为培训师在授课时提供独特视角与深刻启发。
1、曹刿论战:一鼓作气,把握时机
鲁庄公十年的春天,齐国军队气势汹汹地向鲁国边境进发,意图一举吞并鲁国。鲁庄公得知消息后,心急如焚,赶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。此时,一位名叫曹刿的平民,听闻国家危难,毅然决定求见鲁庄公。曹刿的同乡劝他:“那些居高位、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,你又何必参与呢?” 曹刿却坚定地回答:“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。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,我必须为国家出一份力。”
曹刿进宫见到鲁庄公后,直截了当地问:“您凭什么条件作战呢?” 鲁庄公说:“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,我不敢独自享用,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。” 曹刿回答:“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,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。” 鲁庄公又说:“祭祀用的牛羊、玉帛之类,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,一定对神说实话。” 曹刿说:“这只是小信用,未能让神灵信服,神是不会保佑您的。” 鲁庄公想了想,接着说:“大大小小的案件,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,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。” 曹刿这才点头认可:“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,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。如果作战,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前往。”
展开剩余94%战场之上,齐、鲁两国军队对峙。战鼓擂响,鲁庄公心急如焚,刚要下令击鼓进军,曹刿却伸手制止,说道:“时机未到。” 只见齐军战鼓轰鸣,士兵们呐喊着向前冲,但鲁国军队却纹丝不动。齐军第一次冲锋未能奏效,只得退回重整旗鼓。过了一会儿,齐军再次擂鼓,发起第二次冲锋,鲁军阵营依旧稳如泰山。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,士兵们的士气明显低落,步伐也变得迟缓。这时,曹刿果断说道:“可以击鼓进军了!” 鲁军战鼓齐鸣,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齐军。此时,齐军士气已尽,而鲁军则士气高涨,双方一交战,齐军便节节败退。
战后,鲁庄公满心疑惑,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。曹刿恭敬地回答:“作战,靠的是勇气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,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,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。他们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勇气正盛,所以才战胜了他们。齐国是大国,他们的情况难以推测,我怕他们设下埋伏。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,军旗也倒下了,确定他们是真的败退,所以才下令追击。”
适合培训课程:领导力课程、团队激励课程、销售技巧课程。
启发:在工作中,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。无论是团队发起项目,还是销售人员把握客户成交时机,都需要像曹刿一样,敏锐观察,在最恰当的时刻行动,充分激发团队或自身的斗志,一鼓作气完成任务。培训师可借此故事引导学员学会洞察时机,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,找准发力点,提升执行力与决策能力。
2、郑伯克段于鄢:防微杜渐,重视细节
郑武公的夫人武姜,在生下郑庄公时遭遇难产,这让武姜痛苦不堪,因此她对郑庄公心怀厌恶,反而对小儿子共叔段宠爱有加。武姜一心想让共叔段取代郑庄公成为郑国国君,于是在郑武公在世时,便多次向他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,但郑武公坚守嫡长子继承制,没有答应她的请求。
郑庄公即位后,武姜并不甘心,她与共叔段暗中谋划,企图夺取政权。武姜先是请求郑庄公把制邑封给共叔段,郑庄公以制邑地势险要为由拒绝了。武姜又提出将京邑封给共叔段,郑庄公无奈之下只好答应。共叔段到了京邑后,便开始大肆修筑城墙,其规模远超当时的规制。郑国大夫祭仲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赶忙向郑庄公进谏:“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,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。先王的制度规定,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,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,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。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,不符合法制,您怎么能容忍呢?” 郑庄公却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,说:“姜氏想要这样,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?” 祭仲又说:“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!不如及早处置,别让祸根滋长蔓延,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。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,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?” 郑庄公沉思片刻后,缓缓说道:“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”
此后,共叔段越发肆无忌惮,他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的城邑,表面上听从郑庄公的命令,实际上却听从自己的指挥。公子吕得知此事后,心急如焚,对郑庄公说:“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,您打算怎么办?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共叔段,那么我就去侍奉他;如果不给,那么就请除掉他,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。” 郑庄公却胸有成竹地说:“不用除掉他,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。” 共叔段见郑庄公没有任何反应,更加变本加厉,他进一步把两属的城邑收归己有,一直扩展到廪延。公子吕再次进谏:“可以行动了!土地扩大了,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。” 郑庄公却依旧淡定地说:“对君主不义,对兄长不亲,土地虽然扩大了,他也会垮台的。”
终于,共叔段觉得时机成熟,他与母亲武姜约定好,由武姜在城中做内应,自己则率领军队偷袭郑国都城。郑庄公得知他们的阴谋后,果断下令:“可以出击了!” 他派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共叔段。共叔段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郑庄公的大军,很快便土崩瓦解。共叔段逃到鄢地,郑庄公又追到鄢地继续攻打他。最终,共叔段被迫逃亡到共国,这场叛乱被彻底平定。
适合培训课程:风险管理课程、团队管理课程、职业素养课程。
启发:在团队管理与个人职业发展中,许多问题若不及时察觉和处理,小隐患可能会演变成大危机。培训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,教导学员在工作中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,对潜在风险和不良倾向保持警惕,从小事抓起,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,培养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。
3、弦高犒师:随机应变,忠诚担当
郑国的商人弦高,常年往来于各国之间,靠着贩卖货物维持生计。这一日,弦高像往常一样,赶着一群牛前往周地做买卖。当他行至滑国时,远远地看到前方尘土飞扬,一支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朝郑国方向行进。弦高心中一惊,他仔细观察这支军队的旗帜和装备,凭借丰富的阅历,判断出这是秦国的军队,而且看这架势,极有可能是要偷袭自己的国家郑国。
弦高心急如焚,他深知郑国毫无防备,如果秦国军队突然来袭,郑国必将遭受灭顶之灾。在这危急关头,弦高并没有慌乱,他迅速冷静下来,心中暗自盘算着应对之策。思索片刻后,弦高决定铤而走险,他要冒充郑国的使者,去犒劳秦军,以此来迷惑秦军将领,为郑国争取备战的时间。
弦高一面派人快马加鞭赶回郑国报信,一面挑选了十二头肥壮的牛和四张珍贵的熟牛皮,带着这些东西迎着秦军走去。秦国的将领孟明视看到有人前来,便派人上前询问。弦高镇定自若地走到孟明视面前,恭敬地行礼后说道:“我国国君听说贵军前来,特意派我前来犒劳。我国虽然不富庶,但为了贵军的行程能够顺利,愿意为贵军提供一切所需。” 孟明视听了弦高的话,心中十分诧异,他原本以为郑国毫无防备,此次偷袭定能一举成功,没想到郑国竟然已经知晓了他们的行动,还派使者前来犒劳。孟明视与其他将领商议后,认为郑国既然已有防备,此时贸然进攻,胜算不大,而且郑国使者如此有礼,他们也不便轻易动武。于是,孟明视对弦高表示感谢,并决定放弃偷袭郑国的计划。但秦军远道而来,就这样无功而返实在不甘心,于是他们转而攻打滑国,在掠夺了大量财物后,班师回朝。
郑国因为弦高的机智应对,避免了一场亡国之祸。郑穆公得知此事后,对弦高大为赞赏,想要重重赏赐他,但弦高却婉拒了郑穆公的赏赐,他说:“我只是做了一个郑国百姓应该做的事情,保护国家是我的责任,不需要任何赏赐。”
适合培训课程:危机管理课程、商务谈判课程、客户关系管理课程。
启发:在面对突发危机或复杂的商务场景时,像弦高一样保持冷静,灵活应变十分关键。培训师可利用此故事,培养学员在压力下迅速思考、制定应对策略的能力,同时强调忠诚与责任感在工作中的重要性,鼓励学员在工作中为团队和企业利益挺身而出。
4、宋楚泓之战:审时度势,灵活决策
春秋时期,宋襄公一心想要成就霸业,在齐国霸主地位衰落之后,他便跃跃欲试,企图接替齐国成为诸侯的盟主。宋襄公自认为自己仁义无双,在诸侯中具有很高的威望,于是便召集各国诸侯会盟,想要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。然而,楚国国君楚成王对宋襄公的做法极为不满,他也觊觎霸主之位已久,怎会轻易让宋襄公得逞。
在一次会盟中,楚成王与宋襄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。楚成王凭借楚国强大的国力,根本不把宋襄公放在眼里,他在会盟上公然羞辱宋襄公,这让宋襄公颜面扫地,心中对楚国充满了怨恨。回到宋国后,宋襄公便决定要讨伐楚国,以雪会盟之耻。
公元前 638 年,宋襄公亲自率领宋国军队,浩浩荡荡地向楚国进发。楚国得知消息后,也不甘示弱,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军迎战。双方军队在泓水两岸对峙。宋军先行到达泓水,并迅速排列好了阵势,准备与楚军决战。此时,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,宋国司马子鱼看到这一情况,赶忙向宋襄公建议:“楚军人数众多,而我军人数较少,趁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,我们应该立即发动攻击,这样我们才有胜算。” 然而,宋襄公却认为,趁人之危不符合仁义之道,他拒绝了子鱼的建议。
过了一会儿,楚军全部渡过了泓水,但还没有摆好阵势。子鱼再次请求宋襄公下令出击,他焦急地说:“现在楚军还没有摆好阵势,他们的队伍混乱,正是我们进攻的好时机,此时出击,我们一定能够打败他们。” 但宋襄公依旧固执己见,他说:“君子不重伤,不禽二毛。古之为军也,不以阻隘也。寡人虽亡国之余,不鼓不成列。” 意思是,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,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。古代用兵的道理,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。我虽然是已经亡国的商朝的后代,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。
就这样,宋襄公错过了两次绝佳的进攻机会。等到楚军摆好阵势后,宋襄公才下令进攻。此时,楚军士气正盛,而宋军则因为错失良机,士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。双方一交战,宋军便陷入了苦战,最终宋军大败,宋襄公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。他的护卫拼死保护他,才使他得以逃脱。
适合培训课程:战略决策课程、市场营销课程、项目管理课程。
启发:在商业竞争和项目推进过程中,不能一味墨守成规,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。培训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,引导学员在做决策时,要充分考虑客观形势,权衡利弊,把握时机,学会在原则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,避免因固执己见而错失良机。
5、烛之武退秦师:有效沟通,化解危机
春秋时期,秦、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,联合起来攻打郑国。郑国国小兵弱,面对秦、晋两国的强大攻势,郑国国君郑文公惊恐万分,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。大臣们纷纷议论纷纷,但都想不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来。这时,大夫佚之狐站了出来,他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,说:“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,一定能说服秦国退兵。” 郑文公听后,立刻派人去请烛之武。
烛之武见到郑文公后,郑文公诚恳地向他道歉:“我没有及早重用您,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,这是我的过错。但郑国灭亡了,对您也没有好处啊!” 烛之武原本因为自己一直未得到重用而心中有些不满,但看到国家危在旦夕,他深明大义,决定挺身而出。
夜里,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,偷偷出城,来到了秦军大营。秦穆公见到烛之武后,心中有些疑惑,问道:“您深夜前来,有何贵干?” 烛之武恭敬地行礼后,缓缓说道:“秦、晋两国围攻郑国,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。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,那么我也就不会来打扰您了。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,您知道这是困难的,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?邻国的势力雄厚了,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。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,出使的人来来往往,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,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。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,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、瑕二座城池。然而,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,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,这是您知道的。晋国,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?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,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。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,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?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,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!”
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,陷入了沉思。他觉得烛之武说得很有道理,秦国与晋国联合攻打郑国,最终获利最大的是晋国,而秦国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,反而会因为晋国势力的增强而受到威胁。于是,秦穆公决定与郑国签订盟约,不仅撤兵回国,还派了杞子、逢孙、杨孙三位将领带领一部分秦军驻守郑国,帮助郑国防御晋国。
晋国国君晋文公得知秦国撤兵后,十分生气,但又无奈,因为此时晋国如果单独攻打郑国,胜算不大,而且还可能会与秦国发生冲突。权衡利弊后,晋文公也只好下令撤军。就这样,郑国在烛之武的努力下,成功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。
适合培训课程:沟通技巧课程、谈判技巧课程、危机公关课程。
启发:有效的沟通能够化干戈为玉帛,解决复杂的问题。培训师可借助这个故事,教导学员在沟通中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,清晰、有条理地阐述观点,运用恰当的沟通策略,打动对方,达成自己的目标,提升学员在工作中的沟通能力与谈判技巧。
6、介子推不言禄:淡泊名利,坚守初心
晋文公重耳在成为晋国国君之前,曾经历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。在这漫长的流亡岁月里,重耳四处漂泊,居无定所,生活十分艰苦。介子推作为重耳的忠实追随者,始终不离不弃,陪伴在重耳身边,与他同甘共苦。
有一次,重耳一行人流亡到了卫国,卫国国君对重耳十分冷淡,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帮助。重耳一行人在卫国的荒野中饥寒交迫,几乎陷入绝境。重耳又饿又累,体力不支,晕倒在地。介子推看到重耳的样子,心中十分难过,他想:如果再这样下去,重耳恐怕性命不保。于是,介子推偷偷地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,他咬咬牙,用刀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,然后回到营地,将肉煮成汤,端给重耳喝。重耳喝了汤后,渐渐恢复了体力,当他得知这汤是介子推用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的时,感动得热泪盈眶,他紧紧握住介子推的手,说:“日后若我能成就大业,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。”
重耳流亡十九年后,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,登上了国君之位,史称晋文公。晋文公即位后,对跟随他流亡的人进行了大肆封赏,许多人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和高官厚禄。然而,介子推却没有主动邀功请赏,他认为自己追随重耳,并不是为了名利,而是出于对重耳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。如今重耳已经成为国君,国家也
已经逐渐步入正轨,介子推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,便决定归隐山林,过平淡的生活。
介子推的母亲见他如此坚决,便问他:“你为何不去向国君请求赏赐呢?你对他有救命之恩,理应得到回报。”介子推回答道:“献公的儿子有九个,如今只有国君在世。惠公、怀公不得人心,国内外的人都抛弃了他们。上天不绝晋国,必定会有君主。而能振兴晋国的,除了国君还有谁呢?这是上天的旨意,那些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,这不是欺骗吗?偷别人的财物都被称为盗贼,更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己有呢?在下的人把罪过当成正义,在上的人对欺骗加以赏赐,上下相互欺瞒,我难以与他们共处。”母亲又问:“你至少也该让国君知道你的想法吧?”介子推说:“言语,是身上的装饰。身子将要隐居了,哪里还用得着装饰它?这样做,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。”母亲最后说:“你能这样做,我和你一起隐居。”于是,介子推便和母亲一同隐居到了绵山之中,从此再未露面。
晋文公后来想起了介子推的功劳,心中十分愧疚,便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。可是,派人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介子推的下落。有人建议晋文公放火烧山,认为介子推是个孝子,为了母亲他一定会出山。晋文公无奈之下,只好下令放火烧山,希望能逼介子推出来。然而,介子推和母亲坚决不肯出山,他们抱着一棵大树,最终被大火烧死。晋文公得知后,悲痛万分,他为了纪念介子推,便下令将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并在山上建立祠堂,还规定每年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,全国上下都要禁火寒食,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。
适合培训课程:职业道德课程、职业价值观课程、团队文化建设课程。
启发:在当今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下,许多人容易在名利面前迷失自我。培训师可通过这个故事,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,坚守职业道德,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态,在工作中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团队、企业的贡献,营造积极健康的团队文化。
7、楚庄王问鼎中原:目标明确,志存高远
春秋时期,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,国力日益强盛,逐渐成为南方的霸主。楚庄王并不满足于此,他心中有着更大的抱负,那就是称霸中原,号令天下诸侯。
周定王元年,楚庄王为了展示楚国的军事实力,同时也为了试探周王室的态度,亲自率领楚国大军前往周王室的边境洛邑,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。周定王得知楚庄王的举动后,心中十分不安,他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。
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后,态度傲慢,他并没有把周王室放在眼里,竟然向王孙满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。九鼎是大禹治水后,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的,象征着九州,是夏、商、周三代传国的宝物,也是天子权力的象征。楚庄王此举,无疑是对周王室权威的公然挑战,其称霸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。
王孙满见楚庄王如此无礼,心中十分气愤,但他深知楚国国力强盛,不能与之硬拼,于是便委婉地回答道:“统治天下在于德而不在于鼎的大小轻重。从前夏朝施行德政,远方各国都把当地的物产绘制在图上,九州的长官进贡青铜,铸造了九鼎。把各种物象都铸在鼎上,百姓可以从鼎上看到各种事物的形状,从而知道什么是神物,什么是恶物。这样,百姓在进入川泽山林时,就不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,也不会碰上危害自己的东西。魑魅魍魉等妖怪都不会伤害他们,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,以承受上天的福佑。后来夏桀昏乱,鼎迁到了商朝,前后六百年。商纣暴虐,鼎又迁到了周朝。如果天子德行美好,鼎虽然很小,也是重得无法迁移;如果天子德行败坏,鼎即使再大,也是轻得可以迁移。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,是有一定期限的。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,但天命还没有改变。所以,九鼎的轻重,是不可以询问的。”
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话,心中虽然有些不悦,但他也明白,想要称霸中原,不能仅仅依靠武力,还需要得到诸侯们的认可和支持。于是,楚庄王表面上对王孙满表示尊重,实际上却在暗中加紧扩充实力,积极谋划称霸中原的大业。
此后,楚庄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、军事扩张和外交策略,使楚国的国力更加强大,威望也日益提高。在后来的邲之战中,楚军大败晋军,楚国的声威大振,中原各国纷纷归附楚国。楚庄王终于实现了他称霸中原的目标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适合培训课程:领导力课程、目标管理课程、职业规划课程。
启发: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个人,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。培训师可以借助这个故事,激励学员树立高远的目标,并为实现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,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,培养学员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。
8、卫懿公好鹤:分清主次,合理投入
春秋时期,卫国的国君卫懿公,是一个极其荒唐的君主。他对鹤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,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。卫懿公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,四处搜罗各种名贵的鹤,为它们建造华丽的宫殿,给它们穿上精美的衣服,还封鹤为“鹤将军”“鹤大夫”等官职,让鹤享受与官员同等的待遇。
卫懿公出行时,常常让鹤乘坐大夫才能乘坐的车子,浩浩荡荡地跟随在他的车队后面,招摇过市。而对于国家的政事,他却不闻不问,百姓们生活困苦,他也毫不关心。卫国的大臣们多次劝谏卫懿公,希望他能够以国家为重,不要再沉迷于养鹤,但卫懿公根本不听,依旧我行我素。
公元前660年,北方的狄人得知卫国国君昏庸无道,百姓离心离德,便趁机发兵攻打卫国。卫懿公得知狄人来袭的消息后,惊慌失措,急忙下令征兵抵抗。然而,百姓们对卫懿公的所作所为早已不满,他们纷纷抱怨道:“让鹤去打仗吧,鹤享有那么高的待遇,我们怎么能打仗呢?”卫懿公无奈之下,只好亲自带领少量军队迎战狄人。由于士兵们士气低落,无心作战,卫国军队在与狄人的战斗中一触即溃。卫懿公在乱军中被杀,卫国也几乎被狄人灭亡,只剩下少数人在宋国的帮助下,逃到了漕邑,重新建立了卫国。
适合培训课程:时间管理课程、资源分配课程、团队管理课程。
启发:在工作和生活中,要分清主次,合理分配时间、精力和资源。培训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,教导学员在团队管理和个人工作中,要明确工作重点,将资源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,避免因过度关注次要事物而忽视了核心目标,导致工作失衡甚至失败。
9、子产不毁乡校:倾听民意,开放包容
春秋时期,郑国的乡校是人们聚集交流的场所。每天,百姓们在劳作之余,都会来到乡校,谈论国家的政事,对国家的政策、官员的行为等发表自己的看法。有些人认为乡校中人们的议论会影响社会稳定,于是便向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建议,毁掉乡校,以杜绝这种现象。
子产听了这个建议后,坚决反对。他说:“为什么要毁掉它呢?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,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。他们喜欢的,我们就推行;他们讨厌的,我们就改正。这是我们的老师啊。为什么要毁掉它呢?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,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。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?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: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,伤害的人必然很多,我是挽救不了的;不如开个小口导流,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。”
子产不仅没有毁掉乡校,反而更加重视百姓们的意见。他经常到乡校中去,与百姓们交流,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。对于百姓们提出的合理建议,他都会认真采纳,并加以实施。在子产的治理下,郑国政治清明,社会稳定,百姓们安居乐业。
适合培训课程:团队沟通课程、员工关系管理课程、创新管理课程。
启发:在团队管理和企业运营中,要善于倾听员工的声音,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。培训师可以利用这个故事,鼓励学员在工作中积极倾听他人意见,尤其是不同的声音,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,促进团队的和谐发展,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,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。
10、祁奚举贤:任人唯贤,公正无私
春秋时期,晋国的大夫祁奚,为人正直,公正无私,深受人们的尊敬。有一次,祁奚年纪大了,便向晋悼公请求告老还乡。晋悼公同意了祁奚的请求,并问他:“你离开后,谁可以接替你的职位呢?”祁奚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解狐可以。”晋悼公听了,十分惊讶,因为他知道解狐是祁奚的仇人。晋悼公疑惑地问:“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?你为什么要推荐他呢?”祁奚回答道:“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,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。”晋悼公对祁奚的回答十分赞赏,他认为祁奚能够抛开个人恩怨,以国家利益为重,推荐有才能的人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于是,晋悼公便决定任命解狐为中军尉。
然而,解狐还没来得及上任,就突然去世了。晋悼公又找到祁奚,问他:“现在解狐去世了,还有谁可以胜任中军尉这个职位呢?”祁奚想了想,说:“我的儿子祁午可以。”晋悼公再次感到惊讶,他说:“你推荐自己的儿子,不怕别人说你任人唯亲吗?”祁奚坦然地回答:“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这个职位,我只是根据实际情况推荐。我认为祁午有能力担任这个职务,所以才推荐他。”晋悼公对祁奚的公正无私再次表示敬佩,他最终任命祁午为中军尉。
祁午上任后,果然不负众望,把中军尉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,得到了晋国上下的一致好评。人们都称赞祁奚推荐人才,对外不回避仇人,对内不回避儿子,真正做到了公正无私、任人唯贤。
适合培训课程:人力资源管理课程、领导力课程、团队建设课程。
启发:在人才选拔和团队组建过程中,要秉持公正无私、任人唯贤的原则。培训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,教导学员在工作中摒弃个人偏见和私利,以能力和品德为标准选拔人才,为团队和企业的发展招揽优秀人才,营造公平公正的团队氛围,提升团队整体素质。
《春秋左传》中的这些故事可信赖的配资平台,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。培训师们在授课时巧妙运用这些故事,不仅能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,还能让学员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养分,获得深刻的启示,助力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成长与进步。
发布于:湖南省上一篇:股票配资是否合法 【看图识股】龙头低位启动时,值得重视的3种首板!
下一篇:没有了